千年时光镌古亳

发布者:bwhadmin发布时间:2015-04-04浏览次数:1388

亳州,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,地处涡水之滨,中原腹地,其地理优势使之成为周边文化融会贯通的过渡带。悠久历史积淀了特色鲜明的亳文化,包括史前文化、老庄道家文化、曹魏文化、方言民俗文化、养生文化、商贸文化、民间艺术等,是千百年来生活于斯的本籍、客籍及侨居外地的亳州人日积月累形成的生存方式、生活经验、社会价值观等物质与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,与“徽文化”遥相呼应,形成“南有徽文化,北有亳文化”并蒂绽放的景观,成为安徽文化的两大主流,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,支撑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精神,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。

一、“亳”

据史书载,商汤时,水患不断,为寻易居地,曾多次搬迁,凡汤都之地皆曰亳。商汤先后在今商丘南、商丘北、偃师西建都,故史有南亳、北亳、西亳之说。商汤南亳故地即今亳州,亳由京、乇二字构成,乃国之象征。

二、瑰玮厚重的史前文

  5000多年前亳州境内的沿河台地聚居许多氏族部落;3700多年前汤都于此,成为商人早期活动的地区,及中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遗存有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。遍布境内的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,昭示着亳州先民的生存方式及其聪明智慧,折射出亳州文明和史前文化信息。

1.尉迟寺遗址

    位于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150米处,当地人为纪念唐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,故名尉迟寺,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、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,文化内涵丰富,具有大汶口文化的特征,是一种新的史前聚落模式,史学界称为“中华原始聚落第一村”,2001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2.傅庄遗址

 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西郊傅庄村北侧,距今4000多年,由居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,出土蚌刀、鬲足、鼎足及黑色灰色陶片等各种遗物1000余件,内含商、二里头、龙山、大汶口等不同时期文化,对研究皖北史前文化有重要意义。1989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  

3.青凤岭遗址

   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,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,文化遗存极为丰富,出土有玉器、石器、蚌器、骨器、陶器等龙山文化文物。1989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4.禅阳寺遗址

    位于亳州市利辛县马店镇西3000米六里庄西侧,因遗址建有禅阳寺而得名。禅阳寺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二期,其早期属大汶口文化,晚期属龙山文化。在遗址中还采集有铜箭镞、蚁鼻钱、楚国货币等东周文化遗物。20128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5.牛屎孤堆遗址 

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西,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聚落遗址。堆上原建有李斯庙,故又名李斯孤堆。出土有骨器、石器、陶器、蚌器等文物,有鸡窝遗迹。上层为商文化层,下层为龙山文化层,是探索古代历史及人类发展的珍贵遗迹。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

 

 6.伍奢冢遗址

    位于亳州市利辛县孙庙乡庙李村东北500米处的老母猪港南岸,因伍奢冢在此而得名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,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。200411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7.钓鱼台遗址

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,涡河北岸边,为古代聚落遗址,属大汶口文化。文化内涵丰富,尤其是陶鬲中贮存西周时的碳化小麦,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1981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8.王常孤堆遗址

位于蒙城西北淝河北岸,因此地有东汉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之一王常墓而得名。遗址表层为墓土,墓下层是新石器文化遗址。出土文物有夹砂红陶的鸭嘴形、扁凿形、侧装三角形鼎足,有两件完整器物:一件是平折沿、鬲领折肩平底壶,一件事青灰泥质小型背水壶。其他还有石镞、铲、凿、陶器、骨器、蚌器等。

  三、商

1.汤王桑林祈雨

 传说商朝建立不久,连年大旱,民不聊生。汤王负茅求雨,祈祷神灵:“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无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。”言毕,烈火滚滚,乌云密布,雷鸣闪电,倾盆大雨。《亳州志》载:汤陵西二里有桑林,是成汤祷雨之处。

2.汤王墓

相传为成汤衣冠冢,座落在涡河北岸风头村,即今亳州市汤王陵公园内。曹丕《皇览》:“涡北凤头村,有成汤故垒。”郦道元《水经注》:“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。”两侧有清康熙十三年(1681)和乾隆三十六年(1771)重修汤王陵的碑刻。1981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